早在古羅馬時期,這裡還是一座孤島。當時凱爾特人將這裡作為墓地,這片渺無人煙、陰森昏暗的山崖被稱為「墓石山」,羅馬祭司們常到這裡來祭拜落日,這一祭祀禮儀保留至今。公元5世紀時,海岸的一部分下沉沒入海水,墓石山因此變成了一座小島,距離陸地大約6公里。每天只有兩次退潮時才露出滿是淤泥的底部,打開一條通往小島的危險之路。
18世紀拿破侖在位時,教堂被破壞了一部分,修道院曾經變成了監獄,直至1863年止。幾個世紀以來,迅猛的漲潮一直是聖米歇爾山的一道著名景觀,觀潮成了聖米歇爾山一大特色。每逢傍晚,受學良的影響,大西洋的潮水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騰而來,剎那間將四周的流沙淹沒,變成一片汪洋,只有一條1877年修建的堤道與大陸相連。到了退潮時才會和大陸連起來。
每年春天和秋天,會有兩次大潮出現,一次在3月21日左右,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。到了退潮時才會和大陸連起來。每年春天和秋天,會有兩次大潮出現,一次在3月21日左右,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。每年此時,聖米歇爾山都會人山人海,熱鬧異常。每當潮水退去時,都會在沙地上留下大量沉積物。隨著人們對農田的開墾,以及運河、堤壩、停車場等設施的建造,沉積現象不斷加劇,原來的海灘由於路堤阻擋,無法在退潮時將泥沙沖走,逐漸變成了陸地。久而久之,山周圍的地勢漸漸變高,現在只有在天文大潮來臨時,聖米歇爾山才會顯現為海島。
聞名世界的「孤島仙山」面臨著「孤島不孤」的嚴重威脅。專家估測,如果再不採取緊急措施,聖米歇爾山將在2042年被沉積物完全掩埋,屆時將不再有「孤島」和「仙山」,留給人們的只是與大陸連成一片的平地,唯一可看的也許就只是矗立在平地之上的一座雄偉的修道院。(網上資料)
沿著指引往下行
商店內美麗的海佈
不知名的美麗植物